浅析巴洛克时期法国的歌剧

  17世纪初,意大利歌剧在法国的演出屡次受到冷遇,这与当时法国人的性格与审美取向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首先,法国人没有办法接受阉人歌手和他们违背自然的声音;其次,意大利语的演唱使得法国人在对歌剧内容的理解上产生困难。因此,法国人对意大利歌剧的态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相对冷漠。

  直到让·巴普蒂斯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在意大利歌剧的基础上融合法国文化传统,创作出具有法国民族性的歌剧作品,歌剧才在法国真正流行起来。

  巴洛克时期法国歌剧的创作原则以及取得的成果,对欧洲歌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国歌剧是在意大利歌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后形成的。法国民族歌剧的诞生不是偶然现象,其诞生受到了政治、社会、古典悲剧以及芭蕾舞剧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政治上,一方面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渴望树立威望,彰显“太阳王”的身份,昭示自己的伟业丰功,向世人展示既无与伦比又富足强大的法国。

  因此,“法国的文化界在有限的开明前提下,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各种能人异士来到巴黎和凡尔赛,希望有机会能够得到国王的青睐。

  另一方面,路易十四很看重音乐与舞蹈的发展,在他的授意下,法国于1661年成立巴黎皇家舞蹈学院、1669成立歌剧学院。

  王室贵族对于艺术的重视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因此,艺术家无论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得到非常明显提高,赞助音乐家成为时髦的事情。

  “这种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像春雨般,可谓‘润物细无声’,使早期法国歌剧在这片沃源含苞待放。”

  除了政治上的“开明”,法国歌剧的诞生及独特性还得益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重要传统:宫廷芭蕾舞剧和古典悲剧。

  文艺复兴时期,芭蕾舞在法国宫廷盛行,国王和贵族们积极策划芭蕾舞演出以及参与芭蕾舞表演。

  “不论是节庆、典礼、宴会欢迎外国使团,还是音乐艺术活动,场面盛大而豪华的芭蕾舞总是受宠爱的‘公主’。”

  1581年巴黎王室为沃尔蒙君主和瓦耶公爵的婚礼演出了《皇后的喜剧芭蕾舞》(Ballet Comiquede Reine),其谱例保留至今,是现存最早的芭蕾音乐。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芭蕾舞发展成为了“芭蕾舞剧”。芭蕾舞剧以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为内容,音乐的节奏性较强,演唱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芭蕾舞剧在吕利和戏剧家莫里哀(Moliere,1622-1673)的创作中达到成熟。

  1661年莫里哀和吕利开始合作,莫里哀负责写剧本,吕利负责作曲和编舞,他们的创作将戏剧、舞蹈、歌唱和舞台布景融为一体。他们两人共同创作了《讨厌鬼》《普赛克》《绅士资产者》《逼婚》等十多部喜剧芭蕾。

  此时,芭蕾舞剧不仅已经具备了歌剧的基本框架,还奠定了吕利未来作品的戏剧结构。这样一来,芭蕾舞剧为法国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法国歌剧有一点胜过意大利的地方,便是戏剧有好的根基”。皮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1684)、让·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以及莫里哀的悲剧创作为法国歌剧提供了朗诵风格和必要的戏剧因素。

  他们创作庄严崇高的古典悲剧,把君王、统帅、圣人以及英雄当作故事的主人公。使得最初的法国歌剧大多具有崇高、神圣以及恢宏的特点。

  17世纪下半叶,吕利以意大利歌剧为基础,创造了被称为“抒情悲剧”的法国歌剧。他精准地把握了法国人的审美,在歌剧中融入法国传统。

  首先,他根据法语的发音和规律改良并创新了宣叙调和咏叹调,使之既符合法语发音特点又不失其原有特色。

  其次,“吕利歌剧作品中舞台占有核心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吕利式的音乐构思中,舞蹈都有决定意义。”

  17世纪时,宫廷芭蕾舞剧在法国人心中占了重要地位,此时的法国观众有欣赏宫廷芭蕾舞剧的习惯,第一部法国歌剧《波蒙娜》中就被加入了芭蕾舞元素,且获得巨大成功。

  因此,吕利认为在歌剧中加入芭蕾是很有必要的。他善于运用芭蕾来展现歌剧中的故事情节,并把舞蹈与人声完美结合。

  再者,吕利丰富了乐队的编配,使乐器能发挥出最大功效。他利用乐队来表现田园风光、军队凯旋以及自然现象,使得乐队参与到了歌剧的情节发展中。

  此外,吕利创用了法国序曲,采用“慢——快——慢”的形式为歌剧情节发展作铺垫并且营造气氛,在歌剧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吕利还善于利用合唱,这给他的歌剧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他除了用合唱来阐述歌剧的故事内容外,还用合唱来烘托歌剧的气氛。”

  一方面,吕利对意大利歌剧中不适合法国歌剧的形式及内容做了改革,他改革了咏叹调及宣叙调,摒弃了意大利咏叹调中高难度且毫无戏剧意义的花腔,使咏叹调具有宣叙性;还提高了宣叙调的地位,使宣叙调拥有了较强的旋律线条。同时,结合法国戏剧的特点将歌剧扩充到了五幕。

  另一方面吕利将歌剧与法国的艺术传统相结合,融入芭蕾、悲剧以及合唱等符合法国人审美的艺术元素。吕利的歌剧为其后法国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法国之后几百年的歌剧创作。

  法国歌剧在吕利之后出现了空档期,虽然有一两位有声望的音乐家,但直到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出现,法国歌剧才真正地向前进了一大步。

  “拉莫在戏剧结构上继承了吕利开创的法国歌剧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使之更紧凑、更优美。”

  拉莫同吕利一样,十分重视歌剧中的芭蕾舞表演,但他所创作的芭蕾舞比吕利更具观赏性。他给予舞蹈者很大的表演空间,并且舞蹈表演可以随意地变换风格和服饰,以满足当时法国观众对异国风情的向往。

  从事歌剧创作之前,拉莫主要进行和声理论的研究,是和声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把在和声研究上取得的成就运用到歌剧创作中。

  拉莫把他“一切旋律都根植于和声”的观念表现在歌剧创作中。他对于和声的过分追求,导致了其音乐过于理性从而缺乏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尤其是歌剧的声乐部分,不免晦涩。而且由于强调和声的作用,使得他的歌剧中乐队与人声的比重是基本平分的,这样自然不免使得听众无法抓住重点,而认为他的音乐难以理解,充满了‘学究气’。”

  拉莫对于法国歌剧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器乐部分,一方面拉莫关注到吕利时代序曲经常与剧情脱节的问题,对序曲进行了改革,将序曲与歌剧内容联系起来,把它用作全剧的概括以及提示主题的标题性音乐。

  另一方面拉莫的音乐具有描绘性,尤其对雷鸣、地震、风暴的描绘振聋发聩,这使他成为杰出的舞台“音画家”。

  巴洛克时期的法国歌剧确立的形式,具有很强烈的民族性,对浪漫主义时期整个欧洲歌剧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国内在拉莫之后出现了像路易吉·凯鲁比尼、丹尼尔·弗朗索瓦·埃斯普雷特·奥柏(Daniel Francois Esprit Auber,1782-1871)、贾科莫·梅耶贝尔以及查理·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等作曲家,他们继承了巴洛期的歌剧创作特点,持续不断的发展法国歌剧。

  首先,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歌剧作曲家依然采用“悲剧”和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来进行歌剧创作,沿袭了巴洛克时期以悲剧和希腊神话为题材的传统。

  其次,芭蕾舞场景依旧备受作曲家的关注,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经典作品《波蒂契的哑女》(La Muettede Portici)中大量运用芭蕾舞进行创作,充分的发挥了法国大歌剧注重芭蕾舞的特点,不仅主人公是芭蕾舞演员,而且包括很多大型舞蹈场面。

  最为重要的是法国大歌剧体裁,其结构按照吕利、拉莫的抒情歌剧形式,一般都是带有序幕的五幕歌剧,柏辽兹的《特洛伊人》、古诺的《浮士德》以及F·马斯捏(F·Massenet,1842-1912)的《堂吉诃德》都还保留着法国五幕歌剧的传统,中间穿插大量的舞蹈片段和合唱段落。

  巴洛克时期形成的法国歌剧,其特点不仅影响了本国作曲家的创作,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几个国家作曲家的歌剧创作。

  另外,其歌剧创作中融入了芭蕾舞场景。格鲁克歌剧改革深受法国歌剧的影响,他来到法国后把一些之前的歌剧作品改编成了法语版本,并且加入了大量的芭蕾舞片段。

  1776年改编了《阿尔切斯特》(Alcesteoule TriomphedAlcide,1674)、1777年把吕利的《阿尔米德》重新谱曲。因此,法国早期歌剧对整个欧洲的歌剧创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法国早期歌剧有过非常辉煌的演出历史,但如今却极少出现在舞台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巴洛克时期的法国歌剧追求宏大华丽的场面,上演一部巴洛克歌剧需要的开支较大,甚至是演出真实主义歌剧和现实主义歌剧的好几倍,因此,很多剧院倾向于选择了成本较低、普及性较高的近代歌剧作品。

  首先,芭蕾是巴洛克时期法国歌剧必不可少的元素,但目前许多歌剧演员都没有系统学习过芭蕾,同时多数歌剧演员都相对丰满,无法表演舞蹈片段。

  其次,巴洛克时期的法国的古法语与现代法语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歌剧演员无法很好诠释巴洛克时期的歌词,观众对于古法语的理解也有困难。

  虽然巴洛克时期的法国歌剧的再现有着较高的难度,但还是有许多音乐家为此努力。

  2008年吕利两部有代表性的歌剧《忒修斯》和《卡德摩斯与赫敏》相继在巴黎上演,歌剧演出采用蜡烛照明,依照巴洛克时期的舞蹈形式进行编排,使用17世纪古法语进行演唱,近乎完美的再现了吕利歌剧当年的盛况。

  同年,吕利另一部经典歌剧《阿尔米德》在香榭丽舍剧院上演,歌剧的序幕营造出旅游团进入皇宫的情景,舞台大屏幕上播放了提前在凡尔赛宫录好的视频,舞蹈演员们扮作游客翩翩起舞,颂扬数百年前建造起这座非凡宫殿的国王。

  合唱队员们分散在剧场观众席的各个角落,齐声高唱时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此次演出的器乐伴奏由繁荣艺术古乐团(Les Arts Florissants)承担,乐器配置完全按照巴洛克时期的乐队编制。

  2011年由玛莉亚梅·克莱芒导演(Mariame Clement)、克里斯多夫·胡塞(Christophe Rousset)指挥拉莫的歌剧《卡斯托尔与波路克斯》在维也纳大剧院上演。

  巴洛克时期法国歌剧的复兴不止于音乐领域,2000年由著名导演热拉尔·高尔比奥于执导,讲述巴洛克时期法国宫廷作曲家吕利在路易十四的支持下进行歌剧创作故事的影片《王者之舞》上映。

  影片服装美工处处赏心悦目,音乐、舞蹈、歌剧片段更是影片必不可少的亮点。音乐部分由雷恩哈德·戈贝尔领衔的科隆古乐团演绎,再现了庄严和华美的巴洛克时期歌剧演出盛况。

  法国歌剧是在意大利歌剧的基础上,立足于法国的社会现实与文化传统所发展起来的综合性音乐体裁。

  吕利和拉莫的歌剧创作对于法国歌剧具有基础性作用,他们确定了法国歌剧基本的题材内容与结构形式。

  吕利摒弃了意大利歌剧中与法国审美不相符的内容以及形式,将其保留下来的形式内容与法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

  之后,拉莫在吕利歌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将歌剧序曲以及旋律和声等都进行了富有个人特色的创新,提高了乐队在歌剧中的地位,使其成为戏剧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法国早期的歌剧对于欧洲歌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些歌剧作曲家依然按照巴洛克法国歌剧传统进行创作。

  尽管法国早期歌剧有着辉煌的演出历史,但20世纪以来,由于演出成本高昂、研究资料较少以及演员素养不足等问题,导致其未能在歌剧舞台上继续辉煌。

  21世纪初,慢慢的变多的音乐家以及文艺工作者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并为再现早期法国歌剧而努力,且在近年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使得吕利和拉莫的许多经典歌剧得以在21世纪重演。

  17 世纪下半叶,吕利从意大利歌剧中获得了歌剧基本的框架,并与法国传统艺术中的芭蕾舞、古典悲剧等元素相结合,创造了法 国歌剧。

  其后,经过拉莫以及坎普拉等作曲家的努力,使法国歌剧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性,甚至影响了法国几百年的歌剧创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作曲家,依然延续着法国早期歌剧的创作传统。

  刘元平.拉莫的歌剧创作及对法国歌剧的贡献[J].大舞台,2011(04):5-6.

  刘元平.巴洛克时期的法国歌剧对后世歌剧创作的影响[J].通俗歌曲,2012,(11):49-51.

  刘元平.巴洛克时期的法国歌剧现状分析[J].大众文艺,2012(20):104.

  于书正.法国歌剧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13-115.

  沈祺.吕利歌剧《阿尔米德》在香榭丽舍剧院上演[J].歌剧,20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