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音乐剧“破茧成蝶”我却对它“又爱又恨”

  近日,有人在朋友圈吐槽,每天都能收到各大剧场的退票通知,戏称购买戏票是“无息理财”产品,对“零存整取”表示无奈。

  同时,一条新闻也刷爆了戏剧人的朋友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在其平台公布,受新冠疫情影响,2月中旬至3月中旬期间,全国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场次超过4000场,3月下旬还将有约80%的项目停演或延期,剧场再度陷入沉寂。

  进入新冠疫情的第三年,慢慢的变多的剧场观众似乎已经习惯了剧场动辄延期甚至退票的操作,逐渐适应直播观剧、高清放映等线上“云”观剧方式;戏剧群也陷入“无戏可聊”的尴尬境地,有时竟能聊起时下热播的影视剧……

  上周六,我偶然从东方卫视上看到一档有关音乐剧的综艺《爱乐之都》,有惊喜也有唏嘘,顺势谈谈让我又爱又恨的音乐剧。

  《爱乐之都》播至第三期,第一个竞演剧目就是原创音乐剧《蝶》,看了喻越越的演出,我打心底感叹:中国还有这样的音乐剧演员!唱、跳、演一流自不必说,更让我震撼的是她竟然已经入行17年了,17年!有如此“元老级”宝藏演员坚守初心,让人相信音乐剧界必定人才济济。

  说回《蝶》这个剧,它改编自中国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它荣膺第二届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最高奖项——特别奖,是我国音乐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创音乐剧作品之一。顺便说下,熟悉音乐剧的观众都应该听说过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它是仅次于纽约国际音乐剧节的全球第二大音乐剧节,可谓亚洲音乐剧界的“风向标”,其最高奖含金量不言而喻。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太过深入人心,重塑经典很需要勇气,也很考验能力,《蝶》大胆地以一个全新的故事诠释爱情。

  选手在节目中演绎了《新娘》《诗句》这两个精彩片段:蝶人的首领老爹,让蝶人中最漂亮的姑娘——祝英台嫁给一个人类,祈求蝶人们脱胎换骨,变成真正的人,蝶人诗人梁山伯寻访这奇特的婚礼,声称要带走新娘,不速之客的闯入,引起了蝶人们的不安和骚动,梁山伯送给祝英台一首诗,作为新婚的贺礼。动人的诗句沟通了两人的心灵,爱意从两人心底喷涌。二人爱得如此真切、热烈,是全剧的第一个小高潮。

  从这个选段显而易见,《蝶》以中国本土音乐风格为基调,在编排和舞美等方面吸收西方音乐剧的精华,场面华丽而恢弘,音乐雄壮而不失细腻,唱段优美动听,朗朗上口,使得整部音乐剧实现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融合。我想,这也是《蝶》拿下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最高奖的重要原因。

  无独有偶,《爱乐之都》首期上演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在远方》,以快递小哥姚远的成长奋斗史及中国快递业发展变化为切入点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时代风采,其中有青春热血、有兄弟情、爱情,有各式各样的小人物,任何一个人都能从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回溯自己的青葱岁月,与剧中的人物及事件产生强烈共鸣。鲜明的时代感与强烈的接近性是《在远方》首演以来,收获票房与口碑的重要原因。

  音乐剧,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被引入中国。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城市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美元,音乐剧市场将迎来爆发点。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有十多个城市都达到了这个标准。

  许多城市引进世界级原版音乐剧仍然占据大幅比重,观众也更青睐百老汇、伦敦西区的经典剧目,如堪称百老汇“活化石”的《剧院魅影》,也少不了深受年轻观众追捧的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摇滚莫扎特》等流行剧目。

  《爱乐之都》第三期的竞演剧目《致埃文·汉森》,仅仅8个月就跻身百老汇舞台,它还是第71届托尼奖的当红炸子鸡,在当年一举囊括6项大奖,而且奖项分量极重:最佳音乐剧、最佳音乐剧男主角、女配角、最佳词曲创作、最佳音乐剧原创剧本。

  虽然编剧没什么野心,只讲了一个会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青春成长故事——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美国高中生埃文·汉森的家庭与成长,但每个人都能在剧中寻找自我。毕竟,人类永恒的主题就是爱、成长、死亡等这么几个。

  栏目中呈现了剧中精彩片段《与你同在》,导演用最简单的方式和卓有成效的戏剧语言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不同于原剧中单一演员的呈现,这个版本中的四位演员分别代表四种社交恐惧症,且一人分饰多角,而导演截取了生活中一些脆弱的片段反映出来,并且做了本土化的呈现,将推特改成微博,强烈的接近性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共鸣,并相信剧中唱的——终有一天,有人会找到你,来到你的身边,与你同在。

  在开篇提到,我对音乐剧“又爱又恨”,爱的正是一众原版引进的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北京巡演时,我被音乐剧“圈粉”;《泽西男孩》跨年场,我几乎全程跟唱;《吉屋出租》中那群人关于爱、梦想和生存群像让我明白,生命因为活着而精彩,生活因为爱而充满希望……

  说“恨”吧,可能有些过头,毕竟国内市场存在着一批很有才华的创作者,也制作出了一批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音乐剧;也许更恰当的表达方式是“怒其不争”吧。

  当下,慢慢的变多人看好中国音乐剧产业前景,但行业存在大量抱着“赚一票就走”的想法的公司,它们制作的剧目往往存在成本与质量双低的情况,缺乏长线运营思维,行业生态亟须变革。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下饭圈文化侵袭到音乐剧圈,慢慢的变多的音乐剧以流量明星为卖点,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每场演出变成一票难求的“爆款”。由于演出票是预售的,在剧目上演之前已收回一定票房,等到观众真正走进剧场,发现作品不尽人意,而此时制作方的收益早已落袋为安。大量观众被一批这样的制作方反复消费,很多新“入坑”的消费者也因为看不到想要的内容而离场,导致国内音乐剧观众群体一直难以形成较大规模。

  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外剧目没办法进入中国市场,原创剧目挑起了整个市场的大梁。原创音乐剧如何走得更远,做到叫好也叫座?

  中国原创音乐剧尚处市场培育层面,要想办法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培养他们的观剧习惯,逐渐在市场形成稳定的购买习惯,提高剧目质量才是能让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的关键。

  我认为,目前制约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的问题大多分布在在剧本质量、运作规范和孵化方式三个方面。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纵观国内的音乐剧市场,优质剧本稀缺的局面任旧存在,国内原创音乐剧过度依赖流行元素或流量明星来吸引观众,而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市场的筛选。

  对刚刚“入坑”音乐剧的观众来说,原版音乐剧会带来一定的语言障碍。有了中文版音乐剧,我们就可以把本来看字幕的时间,更多的专注在剧中的别的部分,而经典IP对于正在发展的中国音乐剧市场也有非消极作用。要做好经典IP音乐剧的中文版,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本土化”改编,这就要求创作者不仅要在剧本翻译上下功夫,还要处理好舞台表现方式,以求最大限度拉进剧目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在“本土化”改编方面,《音乐之声》中文版的处理可圈可点。剧中Do-re-mi那段歌词,没有拘泥于表意或是表音的束缚,而是从格式、语音、意向三个角度入手,重点考虑了演唱时的流畅程度,创造出了和英文版一样好记好唱的歌词,达到跟原版接近的水准:

  第三,完善原创音乐剧孵化方式,培养、集结一批专业创作者及高质量演艺人才,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这点《爱乐之都》就率先做出了尝试与努力。节目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对音乐剧的普及和引领,在原创剧目的孵化方式上做了全新而系统的尝试,总制作人施嘉宁表示节目组特别设置了原创赛段,就希望参赛者从经典剧目的表演里,慢慢发展到原创的道路上。节目组认为想要达到某一些程度的破圈,需要引进圈外各方面人才的加入,比如非常好的流行作曲家、编剧、导演等,有他们加入到这个行业里来,才能共同推高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高度。在后续节目中会出现更多国内原创音乐剧片段,在节目收官以后,这些演员里的佼佼者还会参与到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一部完整的中国原创音乐剧中,最终呈现我个人非常期待。

  通过《爱乐之都》,一大批音乐剧从业人的坚守和热爱打动了无数观众,这份“初心”会让音乐剧行业发展得慢慢的变好。虽然音乐剧是“舶来品”,但慢慢的变多原创音乐剧必然会跟中国当下的社会故事及文化背景紧密融合,最终诞生出有中国代表性的、属于世界的音乐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