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让多少90后身价过亿?

  

短剧让多少90后身价过亿?

  长剧这边被寄予厚望的《淬火年代》收视率跌破央一底盘,而刚刚播完的《桃花映江山》口碑也未达预期。

  放眼望去电影界,《哪吒2》之后,能提振暑期档士气的下一位英雄迟迟没有出现。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一部名为《念念有词》的短剧上线亿,单片分账收益被预测在8000万到1亿元之间。

  问世以来,短剧一直活在”影视鄙视链“的最底层。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短剧就像“逆袭”爽文里那个“看起来最像龙套“的隐世高手一样,只是稍微调动几成内力,就把传统影视市场打得倒地不起。

  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370亿元,用户规模超5亿,单部爆款作品分账收入可达数千万元。

  今年7月,自媒体博主@卡卡导 在一期名为《短剧8天收入1亿,普通人如何进入?》的节目中曾采访过多位短剧从业者,其中某位短剧头部文化公司CEO在被问到“做短剧赚了多少钱”时,云淡风轻地说道:

  某知名短剧男演员也在该采访中透露,自己拍短剧一天的薪资和之前一个月的收入不相上下。

  据《湖南日报》报道,由中国导演和班作的短剧《The Divorced Bilionaire Heiress》(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仅用3个月就拿到了2500万美元的票房,目前票房已突破3500万美元。

  和长剧比起来,该短剧的拍摄成本更是低到可怕,只需要一间屋子,就能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场景。

  “投资回报率”顾名思义,就是项目收入与成本的比值,数字越大就说明项目越“划算”、越赚钱。而数字越小,就越“回不了本”。

  一部标准短剧的制作成本约50万元,通过精准投流和分账机制,头部作品ROI(投资回报率)可达10倍以上。

  相比短剧,长视频平台的精品剧集因为制作精良、场景宏大,回报率一直不算太高。今年爆火的长剧《藏海传》创造了约6.3亿元的总收入,但因为高昂的制景成本和投流费用,最终回报率稳定在2倍左右。

  《国色芳华》的总成本甚至比《藏海传》还要多出千万元。网传《国色芳华》剧组在山东乐陵影视城搭建了 4 个主场景建筑群,占地面积达 7 万平方米。整个场景耗费了巨大成本,这让剧集的回报率只保持在1.6倍左右。

  大平台的S级项目,动辄策划几年、投资几亿,又是精致外景,又是甄选演员,其中花费的心血,不是几行字能描述的。

  然而,观众对这种鸿篇巨制的精品长剧是否买单,就不在制片组的控制范围内了。一旦口碑,演员和导演口碑甚至会牵连着受到影响。

  古装悬疑剧集《清明上河图密码》,在前期准备阶段投资30亿搭建整个宋朝外景。尽管在文化内涵上颇受好评,整片口碑也不错。

  但巨大的投入和为了凑足集数而略显拖沓的“前期剧情”,仍然让“能否回本”成了所有投资人心脏上压着的大石头。

  竖屏短剧全年产量可达4万部,能够产出5万小时的海量内容,平均成本甚至不足100万元,几乎是精品长剧的千分之一。

  横屏长剧编剧张瀚文在去年转行成为了短剧导演,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原先一年能做两部长剧,现在做短剧4个月来,已经做了20多部了。

  据《时代周报》报道,微短剧行业创业者许曾凭借短剧发行体验过日流水百万元。

  在《电视剧导演高级研修班》的课堂上,剧评人李文星曾直言短剧忽视了艺术规律,部分短剧为争夺流量频繁“打擦边球”,迎合低俗趣味。

  导演林楠也直言说,“我觉得短剧没有资格跟长剧放在一起。短不是问题,竖屏也不是问题,我抵触的不是它的形式,是它的内容”。

  因短剧而走红的演员徐艺真在《演员请就位》上展示了扎实的演技,然而她也在节目上说:

  然而,随着资金和关注不断流向短剧,许多传统影视演员和导演都开始在短剧行业试水。

  李若彤和刘晓庆两位“姐系”演员在出演短剧后,就对整个行业的好感十分明显。

  在李若彤看来,长剧和短剧需要投入同样的心血,她不想把短剧当成快餐,而是认为长短剧都是一群热爱影像创作的人共同努力完成的作品。

  刘晓庆更是连拍两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自己要为“银发甜宠”市场出一份力。

  在执导《亿万傻王子》的时候,他说拍短剧的过程和自己80年代初在香港拍电影的感受非常相似,每一集都得有能勾住观众的情节。

  老牌演员“浪姐”万茜参演的短剧《朱雀堂》也已经上映了,无论新老观众都对她的出现十分惊喜。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短剧要和传统影视和解,逐渐迎来一个“大团圆”结局的时候,短剧又用过山车一样的情节,把人们打脸了。

  就像每个梦想着“降维打击”主角的角色,都会在看似“傻憨憨”的主角面前吃瘪一样。很多“下凡”来拍短剧的演员发现:

  对传统影视从业者来说,短剧并不像是一个影视艺术的制造地,而是一个分秒必争的“效率工厂”。

  刘晓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拍短剧最大的困难就是台词量特别多,而且每一天拍的量非常大。

  因为工期短,短剧主演在拍摄周期内的睡眠时间,平均每天只有3个小时。其余时间全在拍戏,比带货主播还累。

  而且为了适应不一样角色,很多想成为头部的演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自身的形象。

  自媒体博主@卡卡导 在西安短剧基地的采访了短剧演员张恩浩,据后者所说,为了争取到男主的角色, 在两个月内爆瘦了55斤,每天都必须要减掉1-2两斤。

  在@卡卡导 的采访中,西安交通大学的金融学生会到短剧基地做兼职龙套。从早上坐到晚上,一干就是一整天。

  在短剧基地里,特效组、剪辑组和音效组一排一排的长办公桌从远处看过去,就好像卫星发射中心的控制台。

  短剧的爽点和节奏密集程度,每一步都需要无数工作人员的精打细算,才能把观众的吸引力完全留住。

  在快手短剧时代,靠几十万的投资,挤出几千万充值额的短剧,大有人在。然而,在国家多次出台了规范短剧行业和内容的政策后,无论从盈利模式还是内容管控上,都和以前有了巨大差别。

  市场规范化虽然减少了暴富神话发生的概率,却也为整个行业把蛋糕做得更大了。

  短剧平台甚至开始使用“会员免费”制,来改变传统的“按集收费”或“按剧充值”的模式。

  他们带着千万成本级的精良短剧、尽力压缩过的工期,的确给短剧行业带来了一些“正规军震撼”。比如爱奇艺预算1200万元工期50天的《原罪》,和腾讯预算高达2400万元的《执笔》,效果都比预想的要好。

  长剧追求艺术价值、IP长尾效应,但5秒一个小高潮的短剧,恨不得第一幕就让主角已经功成名就后遭陷害满门抄斩,接着转生到杀人凶手家,被提拔成贴身侍卫后又被迫成婚了。

  回想长剧的黄金年代,一家人一起坐在餐桌前,抱着吃了半碗的饭,一看就是一整晚。

  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拥有大量个人时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的读书、看电影之类的沉浸式爱好。

  但如今,我们的私人时间已经被切割成了厕所时间、午餐时间、地铁时间、睡前时间、候车时间、通勤时间......

  几年前爆火的小美大壮3分钟解读,就在某一些程度上说明了大家对长剧的消化无能。短剧的爆火,或许也是因大家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听一些特定的叙事来给自己情绪价值。

  如果你熟悉短剧的套路,还可以频繁刷到同一个故事框架,换了一批演员原样再演一次。但即便如此,人们依然不会按下短剧的暂停键。

  雷同的内容也不会冲淡人们对短剧的喜爱,也许正是从这种重复背后,我们大家可以隐约窥探到短剧观众的核心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