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三个人物被电视剧强行洗白反成了大好人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三个人物被电视剧强行洗白反成了大好人

  我们今天所知的历史,其实就是经过历史学家精心编排和叙述的产物。这些史书中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虽然史官们坚持“秉笔直书”,不畏强权,但毋庸置疑的是,所有历史记载都往往站在胜利者的角度。随着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历史书慢慢的变困难,因此,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成为了大众了解历史的重要方式。这些剧集展示了古人的一生,然而,电视剧的剧本同样受到编剧个人自己的观点的影响,编剧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很多曾经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现在却被演绎得风流倜傥,彬彬有礼,仿佛变成了正人君子。

  随着人们思维的多元化,我们对文化的包容度也逐渐增加。然而,有三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在电视剧当中的塑造和史书中的记载完全不符,编剧似乎有意为他们“洗白”。这三个人分别是明英宗朱祁镇、大秦宣太后芈月和纪晓岚。

  在电视剧中,明英宗朱祁镇常被塑造成一个风流倜傥、忧国忧民的帝王,受到了编剧和演员的影响,许多人把他视为正派人物。实际上,作为大明朝的第六任帝王,朱祁镇继承了父亲朱瞻基的遗志。朱瞻基执政时,大明政权清明、国运昌盛,而朱祁镇上台后,在一众大臣的辅佐下,也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至少在初期,他并未做出什么重大过错,身为君主,维护社会安定,的确是他的责任。

  然而,朱祁镇本人并非治国能手。随着几位辅政大臣的相继去世,他的能力逐渐显露。失去了得力助手后,朱祁镇竟然选择依赖宦官王振的支持,这一决策为大明朝埋下了巨大隐患。尽管他渴望建立功业,像明成祖朱棣一样开疆拓土,但他的一系列北伐战争,虽有些许成功,却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战争不仅耗尽了国库,更使得原本强盛的大明朝逐渐消耗殆尽。

  最终,朱祁镇面对的是强大的蒙古瓦剌部落。在这场关键的战争中,朱祁镇低估了敌人的实力,明朝的军队经过多年的征战,士气低迷,最终在土木堡惨遭全军覆没。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明朝走向衰落,而朱祁镇的刚愎自用和过度自信,成为导致这一悲剧的根源。

  另一方面,电视剧中的大秦宣太后芈月被描绘成了一个传奇女性,尤其是在《芈月传》中,她的演讲一度让观众热血沸腾。但历史上的芈月,远非如此光彩照人。她原为楚国贵族,嫁给了秦惠文王,在秦惠文王去世后,她垂帘听政,掌握了大秦的政权。尽管她一度选择与义渠君合作并为其生下儿子,但随着权力斗争的加剧,芈月最终决定除掉义渠君。

  事实上,大秦宣太后并没有电视剧当中所展现的那般宏伟成就,她的政治道路充满了算计和权谋。她通过与义渠君的合作,最终获得了权力,但这种手段并不光彩。电视剧当中的光辉形象忽略了她权谋背后的人性黑暗面,导致许多人对她的历史真实面貌了解不足。

  最后,我们的角度来看纪晓岚。电视剧当中的纪晓岚,尤其是由“铁三角”演绎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慢慢的变成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形象。他机智聪慧,勇于为民伸张正义,智斗贪官,仿佛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贤臣。但实际上,纪晓岚的历史贡献远不如电视剧当中的描述。他的唯一显赫贡献,是主编了《四库全书》,但这部书的目的并非纯粹的文化传承,而是为了加强大清帝国的中央集权。乾隆皇帝在编辑过程中,不仅焚毁了大量历史文献,甚至对一些历史真相进行了有意的扭曲。此外,纪晓岚本人也并非无瑕的清官,他同样深陷酒色之中。

  了解历史人物时,我们该依赖于历史文献,结合多方面的资料来全方面了解他们的真实面貌。就像我们交朋友一样,不应只凭表面印象,而是要通过进一步探索去看待。电视剧的编剧,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往往会在某些方面做出艺术加工,甚至为提高收视率,刻意突出某些人物的“正面”形象。这虽然无可厚非,但我们应当保持客观的态度,去评判历史人物,这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尊重。至于明英宗、宣太后和纪晓岚,他们并没有被彻底“洗白”,而是通过编剧的刻意引导,展现了他们更为光辉的一面。